3月28日至29日,在春茶上市之際,小罐茶邀請媒體和茶行業代表共赴安徽黃山,參與一場為期兩天的“小罐茶春茶360°探秘之旅”。在云霧氤氳的高山茶園中、制茶大師的一嗅一品中、精益求精的揀剔把關中,探秘團成員們體驗了從采茶、制茶、品控到生產的每個環節,見證了一罐好春茶的誕生。 做一罐好茶,好的鮮葉原料是高品質產品的基礎。富溪鄉是黃山毛峰的發源地,一直是歷史名茶正宗黃山毛峰的產區。小罐茶黃山毛峰產于山地叢栽茶園,這里森林覆蓋率95%以上,雨水充足,較大的溫差抑制了茶樹病蟲害的發生,品質優異。
黃山山地叢栽茶園 小罐茶的每一罐,都堅守核心原產地,在嚴格規范品種、嫩度、采摘時間的標準下,人工采摘而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山毛峰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黃山毛峰茶國家標準制定主要起草人謝四十大師和小罐茶工作人員一道,對小罐茶黃山毛峰的采摘嫩度、品種等制定了標準要求,并在現場為探秘團成員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采摘示范。探秘團成員們也紛紛挎上茶簍,和茶農一道親手采摘春茶。 初展芽葉 小罐茶黃山毛峰選擇黃山毛峰發源地徽州區富溪鄉山地叢栽茶園明前的第一撥初展芽葉為原料,每顆芽頭都需采茶工一顆顆去找,耗時、費力。20多叢茶樹,200多顆頭撥嫩芽,才能做出一罐茶。經歷了饒有興趣的采摘PK賽之后,團員們紛紛感嘆,珍稀原料得來不易。 探秘團體驗春茶采摘 但如此費心采摘下來的茶葉,不過是最初的原料。從原料到干茶,還需要炒茶、烘茶、除雜等多道工序。重重工序后,四、五斤嫩芽可能才能制成一斤干茶,而在此基礎上小罐茶還需精挑細選,平均下來,需要七、八斤鮮葉,才能加工精選出一斤符合小罐茶標準的干茶。 中國茶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每一款茶都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
在體驗鮮葉采摘后,謝四十大師帶領著探秘團成員體驗了一番手工炒茶的艱難。“炒鍋的溫度很高,要注意手法”,“這款茶得炒三次、烘三次”……謝四十大師一邊講解,探秘團成員們一邊體驗,才剛剛翻了幾下,很多人就已經大汗淋漓。 謝四十大師的黃山毛峰堅持采用三炒、三烘的傳統技藝制作,和市面上其他的黃山毛峰有明顯的不同。謝四十大師介紹說,高溫殺青對工藝要求非常高,尤其是芽頭,很容易就炒焦了。市面上很多黃山毛峰為了顏色翠綠、條形好看,所以放棄了高溫殺青工藝,采用低溫殺青后烘干。而經由謝四十大師監制的小罐茶黃山毛峰堅持傳統工藝,形似雀舌而微卷,帶金黃魚葉,充分發揮黃山毛峰的香氣、滋味,保留傳統正味。 謝四十大師示范炒茶工藝 手工炒茶耗時耗力,難以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在制茶車間,探秘團看到了現代設備高溫殺青的便利性。通過自主研發的設備,不僅完美的模擬了黃山毛峰傳統制茶三炒、三烘的技藝,同時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和品質的穩定性。 謝四十大師介紹到:“黃山毛峰制作技能之所以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因為這項技藝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完全要憑著個人的悟性、花費時間去學習、鉆研和親自去做。傳統的制茶技藝和經驗是很關鍵的,我們說要‘看茶做茶’,生產過程中要看茶葉炒出來的老嫩度,看火候掌握,都需要隨時去調整。”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大師每天都在工廠監督整個生產流程,還將根據天氣、溫度、原料的變化等實際生產情況,實時對工藝參數做出調整,確保每個環節生產出的茶葉都符合預期標準,從而實現穩定與規模化生產。 火候、手感、時間的掌控……制茶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茶葉品質的好壞。小罐茶與制茶大師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將以往憑經驗、靠手感的制茶模式,轉化為可標準化、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歸根到底,是對標準的精確設定、嚴格把控與科學運用,把這一道道在過去數千年里,只能經由手把手教授、一代代傳承的制茶“手”藝,交由更標準、更精確、更有效率的現代機械化生產來實現。 謝四十大師介紹傳統技藝與現代設備的結合 其實,每一罐春茶在生產過程中都融入制茶大師豐富的經驗與技藝,除了制定嚴格的原料采摘標準外,制茶大師還要負責制茶工藝、審評篩查的關鍵環節全程監制,并與小罐茶技術人員共同把控生產流程,確保每一罐茶的品質穩定。
除了茶山和制作工廠,這次探秘之旅還有重要一站,就是小罐茶黃山工廠。在這里,探秘團成員親自體驗了一回“挑茶工”。 探秘團員親自體驗一次如何挑茶,在一堆毛茶中,用眼睛一根一根地緊緊盯著,用手指一根一根地撥弄著,仔細地發現不易發覺的、參雜其中的黃片、老梗。不到15分鐘,探秘團成員紛紛感嘆,這種挑揀工作真是挑剔。 探秘團成員體驗挑茶 對于茶葉而言,挑揀是保證潔凈度的重要方式。探秘團在小罐茶黃山工廠看到的挑揀僅僅是小罐茶對茶葉精選的最后兩環,加之之前的挑揀環節,每一根小罐茶春茶嚴守六道精選挑茶工序。也就是說,每一罐小罐茶在茶園和制茶廠中都要進行鮮葉挑選、機器分級、機器除雜和人工初揀四道正常流程,進入了黃山工廠,再增加兩道人工精揀。 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徐海玉表示:“小罐茶制定了嚴格的茶葉潔凈度標準,從鮮葉采摘到最終上市,我們就是要以極高標準的品質管控,確保產品的質量與安全。” 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徐海玉介紹審評環節 不僅如此,為保證產品質量,每一罐小罐茶都要在鮮葉、毛茶和成品茶經過3道農殘檢測,真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喝得安心。
在小罐茶黃山工廠,探秘團除了感嘆挑茶的嚴苛,更重要的還有對這座現代化工廠的贊嘆。一位探秘團成員表示,這里打破了我對傳統茶業制造的印象,似乎看到中國茶的未來。 在小罐茶黃山工廠,行業第一條茶葉全自動化鋁罐罐裝生產線高效運轉著,充氮保鮮設備有條不紊地向每一個罐子注入“鮮活的養料”(大紅袍、普洱、白毫銀針、東方美人除外)。茶葉就是在各項檢測和把關合格后,來到這條生產線上進行罐裝,最終成型,送達千萬消費者手中。 小罐茶黃山工廠罐裝生產線 小罐茶黃山工廠先后通過了全球領先認證機構SGS的審核,并順利取得了FSSC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引進了科學系統的管理方法,以全鏈條的品質管控保障食品安全,守護每一罐好春茶的誕生。
雖然這樣的48小時春茶行動在體驗和交流中告一段落,但探秘團成員親身體驗了春茶從采摘到上市的全過程,也見證了小罐茶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匠心傳承,對茶行業產業鏈的創新進取,和對品質自始至終的追求。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梅宇表示:“中國的傳統茶行業在近些年來變化雖然多,但不是很大。主要是在與現代化接軌的部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小罐茶的出現恰如一襲春風,給茶行業帶了新的氣象。
這次的春茶360°探秘之旅,讓我們更加透明的看到小罐茶背后對標準化的探索和對品質的恪守,也希望這是一個新的開端,能讓中國茶真正的走入現代生活。”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梅宇發言 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市場中心總經理梅江總結道:“中國茶有三種,一種是農產品的茶,無品牌、無標準;一種是文化品的茶,高高在上,遠離生活;而小罐茶希望做消費品的茶,這意味著必須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所以,我們對標準的堅持和對品質的追求一直是最重要的事。” 北京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市場中心總經理梅江發言 自誕生之日起,小罐茶便以“開啟并引領中國茶業的現代化”為使命,通過大師監制、嚴苛標準、全鏈條的品質管控,竭盡全力為保障茶葉品質穩定性,讓更多消費者可以品嘗到一杯好茶。
同時,小罐茶做了一些創新性的戰略布局:成立了“茶葉工業裝備中心”和“茶葉研發中心”,前者聚焦茶葉工業化課題,為茶葉工業化、智能化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后者主要是通過創新,研發具有高辨識度的產品。 為進一步發力和探索茶業智能化和數字化的路徑,參照工業4.0標準,小罐茶正在建設全球首個茶葉工業4.0智慧工廠,攜手世界智能制造領域的領導者西門子等,推動數字化融入生產制造過程,比如智能倉儲系統、柔性生產(定制化滿足)等。該項目預計2019年底項目完工,2020年5月份投產正式運營。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目前中國沒有一家有品牌的茶企能夠來代表中國茶這張名片。小罐茶在這個節點上出現,證明它是一家有情懷、有擔當、有使命感的企業。”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發言 國盛茶興,文化復興和消費升級為中國茶創造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小罐茶致力于用標準化發展和創新思維打造現代中國茶品牌,為消費者提供高標準、高品質的好茶,這也是小罐茶快速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原因之一。